佛教简介(1/2):走向涅槃之路

评论:
字体大小:
A- A A+

属性: 佛教信仰简介。

  • Aisha Stacey (?2015 IslamReligion.com)
  • 发布时间 17 Aug 2015
  • 最后修改时间 17 Aug 2015
  • 打印: 49
  • 查看: 19,302
  • 评论: 暂无
  • 评论人: 0
  • 已发送: 0
  • 评论时间: 0
最好

Buddhism1.jpg佛教的定义:佛教是在亚洲广为传播的宗教或哲学观。公元前五世纪,是由印度东北部地区的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通过节制人的欲望、自我约束达到涅槃的目的。[1]

世界上大约五亿人信仰佛教,大部分信徒分布在亚洲,在其他国家也有一些佛教徒。佛教主要有两个派系,一是小乘佛教,另外一个是大乘佛教。严格讲,与其说佛教是宗教,倒不如说佛教是一种生活的哲学观。

佛陀简介

根据小乘佛教典籍记载,佛陀(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他原是释迦部落的王子,这个小王国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他出生不久,有人请来八位婆罗门来预言这王子的未来命运。其中七位婆罗门人士预言这个王子要么成为伟大的君主,要么成为给世界带来快乐的人物或是圣人,但其中只有一人预言他会成为一位圣人。释迦部落的国王是一位追求世俗的王者,一心想着把王子培养成王位继承人,因此在宫廷悉心养育他。二十九岁时,这个王子摆脱宫廷的樊篱,在外地流浪时,偶遇几个人物。他遇到的这几个人就是佛教著名的四大金刚。

当悉达多认识了一个老人、一个病人、一个尸体,还有一个宣布放弃世俗生活、追寻精神解脱的禁欲主义者后,受到他们的影响,他也下决心走上寻求精神解放的道路,寻求解脱他所看到的痛苦的最佳的永恒道路。他向一些宗教大师学习,与他们一道寻求这一道路,但这些学者找不到摆脱人生痛苦的永恒出路。接着他又去实践极端禁欲主义的观点,认为否定肉体就可以求得精神的自由。为此悉达多进行了长时间的斋戒,或控制呼吸,使身体经受痛苦,他差一点饿死自己。后来他认识到这也不是摆脱人生痛苦的方法。

悉达多没有放弃追寻自己的理想,这一次他转向心灵深处,转向参悟。他端坐在一棵无花果树下,进行静修。这棵树就是闻名于世的菩提树,位于今日之印度布德噶娅市。悉达多在树下发誓,如果这一次得不到涅槃,绝不站起来。几天之后,他打破了思想的局限,从人的痛苦和再生的轮回中得到解放,成了一个得到涅槃的人。通过这一参悟,悉达多发现了佛教称之为中道的方法,即介于极端放纵与极端禁欲之间的道路。[2] 此后不久,一个得到涅槃的佛陀(即醒悟者)——就是以前的悉达多——建立了一套修炼的规章,他在有生之年,四处奔波,宣传走向涅槃的道路。佛陀活了八十多岁,在印度库什纳加去世。[3]

这是来自于小乘佛教的有关资料,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历史资料是否准确,尚待进一步研究。但是迈克尔·卡里色说:“佛陀一生的主要资料是可靠的:出生、成人经历、求学经过、醒悟和解脱、宣传以及死亡的日期大致没有错。”[4]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主要分为两大派系,根据不同国家和文化,又可以分为一些次要的派别,但信仰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佛教的基本信仰是转世,尽管这一信仰存在一些问题。佛教的主要信仰不是转世而是轮回。网站“宗教的宽容” (ReligiousTolerance)是这样介绍佛教的:

“在转世说中,个人可能重复出现在世上;而轮回说主要是指,一个人没有必要再一次回到大地上。他把轮回比作一片树叶,旧的树叶萎谢,新树叶取了代旧树叶,新树叶与旧树叶长相相似,也就说新树叶与旧树叶没有区别。”[5]

还有一些基本的信条包括三大珍宝、四项真理、八条道路、五项准则。

三大珍宝是:佛陀、教义和社团,在这三大珍宝中避难是佛教的基本内容。

四项真理是:苦难的普遍性、苦难的根源、战胜苦难以及抑制苦难的道路。八条道路是:一、第体:尽管现实如此,但并不把它看做是这样;二、散可拔:打算放弃世俗,获得自由,处于没有危害的状态中;三、哇卡:说真话,但采用不妨碍人的方式进行;四、卡曼塔:做事不伤害人;五、阿基瓦:在没有危害的环境中生活;六、哇亚码:积极主动地寻求进步;七、撒提:清楚地意识到看见的事物,虽然意识到现实,但不采取与现实相反的行动;八、萨玛第:正确的默想或专心致志的沉思

五项准则,也是佛教的道德准则:不杀生,友好对待一切生物;不偷盗,宁予勿取;不说谎,坦诚坦荡;不滥交;不饮酒、不吸食毒品。

犹如印度教和佛教的解释,转世或轮回与我们使用的涅槃区别很大。印度教认为,涅槃就是与大神融为一体,包括耆那教、印度教佛教在内,都是这一观点,就是摆脱人生痛苦的状态。而佛教采纳其“被风吹灭”的意义或“愤怒、贪婪、妄想的火焰的熄灭”。人们又赋予涅槃“超自然的知识”的含义,这一含义在英语中译为enlightenment,但佛教并没有给涅槃下过这样的定义。然而,佛教中没有“上帝”的概念,它要打破轮回的限制,实现涅槃的愿望。佛教徒相信他们还会达到涅槃的境地——永生的状态。这样他们摆脱了人生的苦难,生活在没有欲望、没有个人意识的环境中。

下文我们将会深入探讨佛教的“上帝”观,并与伊斯兰的观点进行比较。



脚注:

[1] Google online dictionary.

[3] Nidanakatha - biography of the Theravada sect in Sri Lanka. Buddhaghoṣa. 5th century CE.

[4] Carrithers,M. (1986) The Buddha, in the Oxford University paperback Founders of Faith, p. 10.

[5] 5(http://www.religioustolerance.org/buddhism1.htm)

最好

关于佛教(2/2):“上帝观”

评论:
字体大小:
A- A A+

属性: 佛教的“上帝”观。

  • Aisha Stacey (?2015 IslamReligion.com)
  • 发布时间 17 Aug 2015
  • 最后修改时间 17 Aug 2015
  • 打印: 47
  • 查看: 16,347
  • 评论: 暂无
  • 评论人: 0
  • 已发送: 0
  • 评论时间: 0
最好

Buddhism2.jpg佛教[1]的最终目的是打破轮回的限制,实现涅槃的愿望。涅槃是一种超自然的状态,没有欲望或个人意识。但佛教对涅槃没有明确的定义,所以“佛陀”这个概念值得研究。佛陀一般指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然而,无论是谁,只要达到涅槃的状态,他就成了佛。

在多大数宗教中,一个关键是存在超自然的神,或换句话说,就是有创造万物的上帝。但在佛教中,信仰的关键是沉思,佛教认为走向自由的道路——摆脱痛苦人生的道路——就是沉思。佛教徒并不相信有创造者或独一的上帝。实际上,佛教不接受这个概念,认为信仰上帝是人类恐惧和胆小的表现。根据佛教的观点,人类本身编造了上帝的概念,为的就是人类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感到恐惧、面对敌意时,从上帝那里得到慰藉。

古代人类生活在野兽的威胁或电闪雷鸣的环境中,他们感到恐惧。所以佛教徒相信上帝概念的诞生就源于恐惧,他们还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或研究证明上帝存在。人类要过上幸福的日子,根本不需要上帝。因此,佛教徒说,没有神或上帝,数以百万计的人还是过着幸福的日子。与此相反,穆斯林坚持相信,如果不顺从真主的意志,人类绝没有幸福可言。伊斯兰认为,完全彻底地信仰真主,就会克服恐惧和烦忧。

虽然佛教不承认万能的上帝,信仰小乘佛教的佛教徒崇拜菩萨。菩萨是半神的人,他们到达了涅槃的境地,但生活在世界上救赎凡人。小乘佛教在印度之外的地区盛行,就依赖于这些实现所谓涅槃的佛陀的极力推助(任何人都可以实现涅槃的愿望)。当然,这无法与认主独一的伊斯兰相比较。在某些佛教的经典中佛陀(悉达多)批驳了神是独一的观点,指出要顺从业力的法度。

业力这一概念在佛陀(悉达多)出生之前已经存在,但佛陀对此作了定义与解释。简而言之,业力法这样解释人们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根据佛教的观点,人们之间之所以产生不平等,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人类自身过去的行为与现在的所作所为,我们自身要为自己的幸福或不幸负责任。进入天堂还是进入火狱,完全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自身就是自己命运的缔造者。佛教告诉我们,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事,改变是可能的。行动就有结果。这个概念可以与基督教的播种收获观或《古兰经》的这节经文比较:

“如果你们行善,那末,你们是为自己而行善,如果你们作恶,那末,你们是为自己而作恶。”(《古兰经》17:7)

与佛教信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斯兰强调,世界上有独一的真主存在。真主拥有创造、养育宇宙的权力,是至仁至慈的主宰。他是独一的,任何人或物不能与他比肩。根据一些佛教网站或书籍的介绍,佛教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它强调实现涅槃,根本不需要这样的信仰。佛教不是无神论,但可以说是一个泛神论的宗教。在亚洲人们经常看到信徒向代表佛陀的人物或偶像祈祷或供奉,看到这种现象你不感到惊讶吗?

但一个佛教徒向佛献花或供奉食物,表明他对佛陀的尊敬,为此他给神庙或和尚献上鲜花和香火。当一名佛教徒在神像前叩头,表明他承认佛陀,到达了涅槃的境地。而与此相反,穆斯林不崇拜任何形象,当穆斯林的前额触地时,表明他顺从独一的真主,真主没有任何伙伴、子嗣、或媒介。

公元前五世纪,悉达多实现所谓的涅槃后,佛陀和他的追随者在全印度宣传佛教。佛教以不同的形式,传播到全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中国、朝鲜、日本、西藏、尼泊尔和蒙古,而现在佛教开始在西方传播。



脚注:

[1] 请参看前篇注释1以及and (http://www.buddhist-tourism.com/buddhism/)

最好

文章的部分内容

添加评论

  • 不对外公开

  • 您的评论在24小时内审核后发布。

    标有星号(*) 为必填选项。

查看最多

日常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编辑精选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列表内容

您的上次访问
此列表当前为空。
按时间列表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最受欢迎的

等级最高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发送最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打印最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评论最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阅读 更多。。。)

您的收藏夹

您的收藏夹已空。 您可以用编辑工具条添加文章至此列表。

您的查看历史

'清空您的历史记录。